本文预览:
- 1、“卷王”特斯拉“杀疯了”
- 2、特斯拉美国市场第三次降价,最高降幅3.4万!价格下调是否会影响中国市场...
- 3、最高降4.5万!特斯拉再降价,新款Model3或本月发布
- 4、特斯拉即将大降价?谣言还是实锤?
- 5、特斯拉大降价引不满,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?
“卷王”特斯拉“杀疯了”
以燃油车领域利润表现突出的丰田汽车为例,2022年Q3财报显示,丰田汽车第三季度售出262万辆汽车,达到了特斯拉的6倍,但每辆车的净利润约为1200美元,仅为特斯拉9570美元的八分之一。
特斯拉美国市场第三次降价,最高降幅3.4万!价格下调是否会影响中国市场...
月7日,特斯拉美国官网显示,该公司全系产品降价,其中Model S/X降价5000美元(约合人民币43万元)。 这是今年以来特斯拉美国市场的第三次降价。 市场认为,此次降价可能还与整车制造成本下降有关。
除了在配置器中引入新版本外,特斯拉还将Model Y长续航版和性能版的价格分别降低了2,000美元,长续航版现在的售价为52,990美元(约合人民币34万元),性能版售价为56,990美元(约合人民币32万元)。
虽然此次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车型在美国市场的价格有了明显降价,但相比国内市场的售价依旧还高出不少,所以,国内的消费者就偷着乐吧。
今年以来,特斯拉已经两次降价,4月1日特斯拉宣布国产 Model 3价格下调至28万元;5月22日又宣布国产 Model Y价格下调至28万元;7月6日宣布国产 Model Y车型将于7月7日起降价20%,售价为388万元。
这是继1月与3月后,特斯拉美国市场今年第三次降价。4月12日,特斯拉香港宣布,将于4月15日调整Model 3和Model Y的售价,调整幅度最多达14%。本次价格调整减幅最大的是Model 3 Performance,降幅达17%。
最高降4.5万!特斯拉再降价,新款Model3或本月发布
1、日前,特斯拉官方发布消息,全新Model S和全新Model X现车激励正式开启!购买这两款车可享受5万到5万不等的优惠福利。
2、此前,就有多方信息渠道显示,新款Model 升级的重点就是进一步减少零部件数量,同时还将降低内饰的复杂性。特斯拉采用一体化压铸和去掉多余零部件,可能使其生产成本最高降低14%,这也意味着新款Model 3的价格会更低。
3、而近日,知嘹汽车也从相关渠道获取到了新款特斯拉Model 3的最新消息。新车内部代号为“Highland”,相比于现款在售车型,新车不同程度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
4、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,特斯拉旗下ModelModel Y多款型号在中国香港将于8月4日再次降价,部分车型的降价幅度高达19%。
5、月6日,特斯拉国产车型大幅降价,Model3起售价299万元,降至历史最低价,如果以去年特斯拉首次降价前的价格来算,Model3起售价的降幅已达5万元。ModelY起售价299万元。
特斯拉即将大降价?谣言还是实锤?
1、网传本周六特斯拉将大降价,Model Y系列降3万元,Model Y系列降6万元。众多网友留言:针对特斯拉降价的消息,CMZ专门去特斯拉进行了求证,店内工作人员回应表示“暂无消息”。
2、据悉,2022年9月底,曾传出过特斯拉或迎大降价的消息,彼时,特斯拉中国公关部工作人员回应中新经纬称该消息为“不实消息”。2022年10月底,在特斯拉否认将降价的一个月后,特斯拉官宣降价,最高降价幅度达7万元。
3、“特斯拉这次降价在情理之中。”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财联社记者,特斯拉在2023年的首次降价,主要归因为成本降低,“2022年特斯拉表现出色,市场规模大幅提升,故而导致成本下降,自然就应该降价。
特斯拉大降价引不满,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?
1、ModelY长续航版起售价从339万元调整为299万元,降幅为4万元;ModelY高性能版从339万元调整为399万元,降幅也为4万元。同时,特斯拉Model3享受现车8000元限时保险补贴。这些信息都是值得关注的。
2、据特斯拉官方的消息,即日起,中国大陆地区特斯拉在售Model3及ModelY售价调整,调整后Model3车型起售价为265900元人民币;特斯拉ModelY车型起售价为288900元人民币(均为补贴后起售价)。
3、特斯拉最近降价的原因有很多,其中一个原因是供应链成本优化的能力。特斯拉中国区总裁朱晓彤在此前的采访中曾不止一次表示:“只要供应链还能节省成本,特斯拉就会持续降价,继续让利给消费者”。
4、特斯拉最近宣布了中国大陆地区特斯拉Model3及ModelY全系售价调整,其中Model3最高降幅8万、ModelY最高降幅7万。不少近期完成订车的车主组建“维权群”,针对降价进行“维权”。
5、值得关注的是,价格战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,对于传统汽车来说,大幅度降价能够促进车企销量增长,也能让车企完成清仓,从而全力发展新能源事业,但在短时间内也会对品牌发展、盈利造成影响。